重阳节是几月几日
你知道吗?每年农历的九月初九,是一个充满温情与诗意的节日——重阳节。这个日子在阳历中的日期并不固定,比如2023年的重阳节是10月23日,2024年则落在10月11日,而2025年又会是10月29日。就像月亮有阴晴圆缺,这个传承千年的节日总在秋意最浓时如约而至,带着菊香与糕点的甜蜜,叩响每个我国人的心门。
要说重阳节最特别的标签,当属"九月初九"这个神奇的数字组合。古人把单数称为阳数,"九"更是阳数之极,两个九相叠便有了"重阳"之名。在《易经》的智慧里,这个日子象征着天地正气达到顶峰,连三国时期的曹丕都在书信里感叹:"九为阳数,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可见九月初九从古至今都是个自带光环的好日子。
说起这个日子的习俗,最让人心驰神往的莫过于登高望远。相传东汉时期有位叫桓景的年轻人为解救乡亲们远离瘟疫,在九月初九这天带着茱萸和菊花酒登上高山,最终战胜瘟魔。如今每逢重阳,北京香山的红叶、黄山的云海、华山的险峰都会迎来络绎不绝的游人。去年重阳,我在杭州宝石山遇见八十岁的老夫妇互相搀扶着登顶,老爷子笑说:"我们这是把白头偕老四个字刻进重阳节里啦!
说到吃食,重阳糕绝对是九月初九当之无愧的主角。这种用糯米粉蒸制的糕点,老北京人会做成九层宝塔模样,顶上还要放两只面捏的小羊,取"重阳(羊)"的谐音。江南人家则偏爱夹着栗子、枣泥的版本,刚出锅时热气腾腾,掰开时能拉出长长的糖丝。记得小时候每到重阳节,奶奶总会用红纸包块糕让我带去学校,说是"吃了重阳糕,步步登高"。
这个日子最动人的风景,还要数遍插茱萸的温情。王维那句"遍插茱萸少一人"道尽了多少游子的思念,而如今在陕西某些村落,九月初九这天出嫁女儿会亲手缝制茱萸香囊送回娘家。去年在终南山下的农家小院,我见过位老奶奶把孙儿们送的茱萸袋系在窗棂上阳光穿过朱红色果实,在地上投出星星点点的光斑,她说这是"把福气晒进日子里"。
从2006年被列入江山级非遗名录,到如今成为法定"老年节",九月初九这个日子始终在传统与现代间寻找平衡点。杭州某社区去年重阳节搞了个"银发登山队",七十多岁的张阿姨带着手机边登高边直播,收获上千点赞;上海弄堂里的年轻人则发明了"电子茱萸"——用手机APP给远方长辈发送动态祝福。这些新玩法让古老的九月初九焕发出别样生机。
当我们谈论九月初九,其实是在丈量时间的温度。这个始于先秦的节日,见证过陶渊明东篱采菊的悠然记录过***照"人比黄花瘦"的相思,如今更承载着每个家庭最朴素的愿望——愿父母安康,盼岁月长久。下次重阳节,不妨放下手机,陪长辈登次山、蒸锅糕,让九月初九的暖意穿越千年继续温暖下一个千年。